市场要闻
收紧监管!10万亿元结构性存款业务一年内完成整改
- 2019-10-19 06:05
- 来源: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银保监会10月18日发文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剑指部分商业银行该业务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违规展业等问题。此举影响超10万亿结构性存款规模,对过去该业务较激进的中小银行有限制作用,而12个月的过渡期设置也能够令该业务平稳开展。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答记者问指出,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有利于促进结构性存款业务规范发展,防止不规范的结构性存款无序增长,增强银行经营的合规性和稳健性;引导银行存款和市场利率回归合理水平,规范相关衍生产品设计和
南京地区某大行从业人员表示:“结构性存款也就近三五年开始增长的,目前中小银行规模上的很快,主要增速比较快(公司个人的都有),但是规模占比不高”。该人士并称,其所在行及个别银行增速比较快,“结构性存款本来就是银行的创新,监管估计是担心,结构性存款中对应的一些跟衍生产品挂钩的因素敞口过大,而银行又不有效对冲的话就会有风险。”
上述市场人士的观点也可以从银保监会的答记者问中得到佐证。银保监会表示,2019年初,结构性存款收益与票据贴现利率出现倒挂,部分企业以票据贴现资金购买高收益率结构性存款,使结构性存款成为套利工具,进一步助推了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增长,相关问题和风险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
此前,银保监会多次点名结构性存款、理财销售部合规问题,自2018年上半年以来,因资管新规限制银行发行保本理财,这类酷似保本理财的产品大行其道,此类产品表面收益率不确定且挂钩衍生品,但实际上本金和收益率可双保。由于当前理财未实质性打破刚性兑付,它扭曲了无风险资金利率,也令存款利率整体水平上升,侧面限制了实体经济融资水平的下降。
江苏省一位学者指出,“结构性存款挂钩的金融衍生品风险敞口难以控制。结构性存款可以看作是在银行常规存款吸储受阻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吸储的衍生工具。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额增速过快,特别是个别银行结构性存款招标漫天要价,导致出现一些无序竞争,更加加剧了其风险隐患。”
《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核心要点:
1)银行要严格区分结构性存款与其他存款,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
2)银行要合理评估衍生产品交易所带来的潜在流动性需求,纳入现金流测算和分析;将衍生产品
3)结构性存款业务要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的缴纳范围。此条规定有利于结构性存款的规范,特别是纳入存款准备金缴纳范围,限制了结构性存款的外延扩张。
4)银行应将相关衍生产品
5)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
6)从事非套期保值类衍生产品
7)单一投资者的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万元。此前有部分银行活期产品的起购金额是1000元,有避免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增速过快的作用。
8)不得将结构性存款作为其他存款进行误导销售;录音录像;在销售文件中约定不少于二十四小时的投资冷静期,投资冷静期自销售文件签字确认后起算。这些规定都将令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主张将更为便利,银行方面也会更加重视,减少扯皮乃至诉讼事宜。
9)商业银行应当在结构性存款成立之后5日内披露发行报告,在结构性存款存续期内至少每月向投资者提供产品账单。信息披露此前是结构性存款的短板,此项数据多数不公开,此次银保监会要求在售及存款期内的都要收录,并且对发生重大影响事件时,设置了2日内披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