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要闻
基金经理业绩考核走向长期化
- 2019-12-23 06:05
- 来源:
证券时报报道,“取消基金一年期评价,重视三年、五年业绩评级”,10家评价机构的倡议得到众多基金从业者的点赞。基金经理考核发生变化,基金经理的投资、基金产品的布局战略都将随之变化。但是,要将评价体系的改变提升到推动权益类基金大发展、提升投资者体验的高度上,不少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力量还不够。10家机构开出的“药方”,仅仅针对评价机制,除了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还需要资本市场共同努力,实现整体的完善健全。“希望评价机构的这次倡议促使行业迈出一大步。”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期待更多的连锁反应。
基金考核、投资运作共同长期化
基金经理、基金产品的考核正走上长期化之路,以一年业绩为基础的考核会大幅减少,三年、五年业绩考核占比将不断提升。
“在基金经理考核上,会考虑短期和长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让长期考核占更高的权重。同时根据产品合同和投资目标的设定,选择合适的考核指标,不再简单地根据年度收益率和排名来衡量,适当选用超额收益(简单排除市场贝塔部分,更强调基金经理的阿尔法能力)、跟踪误差、夏普比率/信息比率来衡量。”创金合信指出。
此外,一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透露,实际上很多基金经理都认为一年期的考核方式过短,受“大小年”的影响太大,但如果是三年的考核期,那更多的是看股票而不是炒股票的能力。
该基金经理还指出,现在,专业投资者和基金公司,考核基金经理不仅是看业绩,很多时候还会看能力圈和“标签”。年轻资历浅的基金经理更要在市场历练中,形成清晰的风格,在擅长的领域显示出过硬的投资能力。这样无论是长期业绩,还是未来塑造自己的品牌,都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评价不仅要“长期”更要“合理”
对基金产品及基金经理的评价不仅要更长期,也要更合理。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海外在基金评价中会关注基金与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偏离度,他认为,长期业绩应该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也要考虑基金的波动率。此外,国外在对对冲基金进行评价时会加入规模权重,建议在我们的基金评价中也将基金规模纳入考察范围,毕竟规模不同管理难度相差很大。
占冠良表示,在基金评价的方法论上,应该强调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采用不同的指标和方法,至少在部分维度要体现出产品的定位差异。普通的主动权益型基金产品可以关注三大指标,第一是换手率。换手率过高,显示基金经理可能存在短期跟风的行为,或者投资决策存在随意性,不符合价值投资宗旨;第二是长期选股能力。长期投资中,基金业绩好,选股能力十分重要;第三是择时能力。择时是一个重要的投资维度,在不同的权益型产品中定位也应该不同。对于普通股票型基金,择时应该是一个较为次要的能力维度,而对于偏股混合基金,择时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选项。
“除了传统的基于收益率(业绩)的指标评价,还应该从基金的持仓结构出发,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持仓风格)进行客观细致的刻画,在风格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评价。”
多维度提升投资者体验
改变评价周期,是否可以起到推动权益基金大发展、提高投资者体验的作用,行业人士认为,基金评价机制仅是一个角度,做大权益基金不仅需要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努力,还需要资本市场整体的完善健全,从客户利益出发,多维度共同努力。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总经理刘亦千表示,权益类产品的根基在权益市场。要大力发展权益类产品,需要一个公平、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这决定了必须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定价机制,让市场定价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其次,积极推进基金投顾业务,改善基金投资中的代理人问题,为长期投资理念的持续输出铺平道路。
“基金赚钱投资者体验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两点:股票是风险资产,波动是权益基金的重要特征;基金产品风格不稳定,投资者对产品不了解,不能长期持有。”创金合信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需要监管层面确定在基金合同制作中设定合理的业绩基准,让投资者能够清楚辨识基金产品的风格和风险收益特征;二是鼓励定开权益基金的注册和发行,通过产品设计让投资者能长期持有并大概率赚钱,避免投资者因市场短期波动频繁申赎导致投资体验不佳;三是加强对第三方销售机构的监管,弱化对短期排名的宣传。
此外,还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除了需要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外,配套的制度也不可或缺。目前国内基金业发展的一个严重掣肘就是缺少长期资金,各类投资者多倾向于短线投资。未来公募基金与个人养老需求配合起来之后,资管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养老金税收优惠等政策上的推动,将能更好地改善投资者短期化行为。长期投资的习惯从可以说是有悖于人性的,必须依靠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去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