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适合入场吗?
2022年的市场,不断开启一轮又一轮的“过山车模式”,让投资者们的心情也跟着市场的涨跌而起起伏伏。有的投资者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信心满满,而有的投资者则表示内心慌慌,一片迷茫。
截至11月11日,市场主要指数今年以来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回撤。那么现在适合入场吗?我们先来看看和历史相比,今年的调整究竟在什么样的位置。
2022年市场主要指数最大回撤
各指数数据来源:Wind,2022.1.1-2022.11.11
我们以沪深300为例,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和地缘冲突升级影响,今年以来沪深300一直处于陆陆续续调整的状态。从调整幅度来看,目前,沪深300最大回撤为-28.65%(2022.1.1-2022.11.11)。我们选取沪深300指数近10年里数次较为显著跌幅达到20%的情况,和历史情况比起来,今年无论从时间还是幅度这两个维度来看,都处在调整较为充分的位置上。
近十年沪深300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2012.11.12-2022.11.11,标注区域为回撤超过20%的时间区间。
沪深300指数近10年较为显著的调整列举
数据来源:Wind,2012.11.12-2022.11.11
市场的大幅回调,不断震荡下探,对投资者的耐心和信念都是一场考验。既然回调力度已经这么大,不禁想问一句:那么本轮调整是否已经到位了?
如何判断现在的市场位置?
我们知道,判断市场“高峰”或“低谷”的指标有很多,比如市场换手率、市盈率(PE)、两市成交额,新基金发行量等等。但今天想着重和大家聊一下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指标——风险溢价,也叫股债性价比。
究竟什么是风险溢价呢?
风险溢价(股债性价比)是市场常用的衡量股债相对风险溢价的指标,可以衡量股票相对债券的风险溢价。它指的是用股票的隐含回报率和债券到期收益率差值,来判断当前时间点,股票资产相对债券资产的安全边际的高低程度。其中,股债性价比越高,代表目前投资股票的性价比越高;相反,股债性价比越低,则代表目前投资债券的性价比越高。
其计算公式为,风险溢价(股债性价比)=1/市盈率(%)-中国10年国债收益率。
说了这么多,那这个指标究竟和大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以沪深300指数为例,通过观察近十年市场走势和风险溢价指标的走势,我们可以发现,近十年每一次风险溢价的相对高点对应的都是大盘的相对低点。
近十年沪深300点位及风险溢价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2012.11.12-2022.11.11。
风险溢价高点入场会怎样?
既然风险溢价和市场有着这样的关系,那在风险溢价较高的位置入场又会怎样呢?我们假设在风险溢价相对较高的3个对应点位入场并持有一年,可以发现几次投资均能实现不同程度的盈利。(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数据来源:Wind,2012.11.12-2022.11.11
现在是合适的位置吗?
从近十年历史数据来看,在风险溢价的高位入场,最终收益都不错,那现在的位置算高位吗?从绝对数上来看,目前的风险溢价为6.35%,已经较为接近近十年曾经有过的高点,如果把风险溢价变成历史分位数,也可以看出,当前大盘的风险溢价比近十年75.72%的时间都具有吸引力,属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了(风险溢价分位数数据来源:Wind,2022.11.11)。
沪深300风险溢价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2012.11.12-2022.11.11
当然,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不能单纯因为一个指标的数据和位置进行判断,还是要综合考虑整体市场情况以及多种指标的表现。我们都希望每一次投资可以买在市场最低点,然而,一次精准的成功抄底,难度不亚于抽中大奖。底部是一个区域,而非一个点,这是投资过程中最需要记住的事情。基金投资赚的是市场长期向上的钱,这个过程一定是曲折前进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远离贪婪和恐惧,以一名长线投资者的视角,积极关注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机会。
*本文图片、内容来自“银华市场”公众号对中信银行微生活的转发授权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不作为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或出售投资标的的邀请。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指数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净值会因为证券市场波动等因素产生波动,投资者需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谨慎选择合适的产品并详细阅读产品法律文件。基金投资策略、投资范围、基金经理等相关信息,可前往银华基金官网的信息披露板块查询了解。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在发布时的设想、分析及见解,并不代表中信银行全部立场,亦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报告只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应被视为专业投资意见或任何产品的要约或邀请,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数据来源: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