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报业绩

中信银行公司金融:平台战略谋共赢

  • 2015-04-20 14:58
  • 来源:中国经营报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一直以对公业务见长的中信银行在布局零售业务板块的同时,也在推动公司业务的转型。

据了解,背倚中信集团实体产业,中信银行对公业务的优势至今仍是其他银行所无法企及。但是,由于国内外部环境一系列的变化,如今银行角色扮演的并不仅仅是存贷工具。

在对公业务的转型中,中信银行在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资产托管、保理等多项细分业务领域进行创新尝试,通过打造平台、跨界合作多种途径实现银企共赢。

向增量要效益 

在中信银行新行长李庆萍执掌中信之后,零售业务被视为未来中信银行的利润增长点,也成为该行转型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中信银行当前的业务结构中,对公业务贡献度占比超过70%,这一比例意味着该行对公业务不仅是利润的“定海神针”,也需要跟随外部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转型。

从2014年中信银行业绩中可见,对公业务仍具有不可取代性。

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该行结算性和机构类低成本存款增长占对公存款增量近50%。个人贷款占比达到 26.1%,比上年末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为了规避相应风险,中信银行公司贷款中风险较大的批发零售和制造业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了6.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该行实现公司金融营业收入626.7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2.43%;公司金融非息收入50.68亿元,占非息收入的18.01%。

据了解,2014年中信银行转变了对公负债业务增长模式,按照“向存量要规模,向增量要效益”的思路,推进对公资产业务调整,而这一举措的效果较明显。

截至2014年年末,该行公司类存款客户数35.5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98%;公司类存款余额22455.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84%。

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中信银行围绕核心市场领域挖掘新增需求,同时不断开拓新兴市场领域,通过创新产品继续扩大业务先发优势,努力在金融市场打造该行独特的核心价值。

截至2014年年末,中信银行公司贷款余额15249.66亿元,比2013年年末增长7.87%,其中人民币一般性对公贷款余额13509.82亿元,比2013年年末增加1130.24亿元。

“传统银行的大公司业务简单且直接,但是眼下利润越来越薄,行情越来越差,甚至部分银行亏本赚吆喝。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必须要有所改变。”中信银行相关人士认为,银行的改变表现在调整信贷结构和加快创新两方面。

“利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在面对大企业时的话语权就会相对变弱,相应降低了盈利。不仅如此,目前大公司的风险不一定小,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在这种情况下,中信银行的选择是客户群体分层。一部分客户下沉或者开展创新业务合作,一部分群体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

据介绍,对公客户的下沉是通过对客户的筛选,侧重量级较小的公司金融服务上,提升银行的利润率。

“银行之前可能服务的都是资产规模数亿,甚至十几亿元的大型国企,但是在新增客户上,银行的服务重心可能就会偏于量级低几个级别的客户层级上。银行的话语权相对大一些,而利率的定价就会更主动。”上述中信银行相关人士称。

此外,对于中信银行的核心战略客户,目前是由总行直接管理,提供差异化的综合服务方案。

“这就像一个人去超市,可能超市卖客户东西并不在意一件商品的价格高低,而是取决于一揽子商品的利润。银行也是如此,如今提供给客户的不单单是资金支持,更多的还有一些现金管理、发债、项目融资等业务。银行评估的是综合收益。”上述中信银行相关人士认为。

“中信银行和其他银行相比,集团化优势要明显很多。中信银行能够凭借中信集团实业和金融各个产业平台,为企业提供很多便利。”上述中信银行相关人士认为,对于一般大型企业,为它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非常多,可能一些机构的协调往往出现沟通上的障碍。但是,中信银行凭借集团平台,能够在业务上畅通无阻地为企业提供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在内的各项服务。

跨界合作谋共赢 

在新经济常态下,中信银行可谓是最强调共赢及最擅长跨界合作的银行了。实际上,自中信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以来,该行就频频与国内各大实力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并由线上延伸至线下实体经济,实现了产融结合。

从百度到阿里,从海尔到恒大,中信银行目前跨界合作囊括了医药、地产、互联网、保险、电信等产业,也为该行一条条供应链金融打下了基础。

去年9月,中信-海尔供应链网络金融的创新与突破成为广受市场和各界关注的热点,成功打造了金融业和制造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在线合作新模式;今年1月,中信银行和国内最大的P2P企业宜信展开了战略合作;同月,阿里健康也宣布和中信银行就线上线下药品电子商务平台、医保领域合作及药品信息大数据达成一致合作意向。

事实上,中信银行的频频动作是主动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的一个过程,将业务的经营视角从传统的大宗商品行业逐步转向消费类抗经济周期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切入,来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中信银行管理层此前曾表示,银行加强了机构业务专业化经营,搭建系统性的机构客户营销服务平台,进一步深化了与财政、社保、国土住建、医疗卫生、教育、烟草等社会公共领域机构客户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下一步还将与集团旗下的中信医疗、中信产业基金、中信资本等机构合作,以股权、债权融资为资本纽带,布局公立医院改制、民营医院收购、健康养老等产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城镇化建设国家战略下,中信银行率先拿下PPP模式融资首单,从单一贷款机构向“银行+投行”模式转变。实际上,政府和银行的PPP新模式已经备受市场关注,不仅能够对地方政府偿债减压,也能达到产业和资本融合的目的,这也是中信银行的优势所在。

2014年12月4日,国家财政部正式公布了首批30个PPP示范项目名单,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以中信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已经参与到了首批示范项目之中。

中信银行行长李庆萍日前也表示,未来中信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定位都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以抢抓发展机遇。这一思路的最直接体现就在对公业务的转型上。

李庆萍表示:“京津冀一体化方面,中信银行成立了工作小组,精选了20多个京津冀一体化项目,16个项目已获批准,投放了6个项目80多亿元。开通了信审绿色通道,另外也有专项信贷规模。同时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都要在京津冀一体化方面总结工作情况。同时,中信银行正在研究对‘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制定金融服务方案。一句话,就是发展要紧扣国家政策导向。”

低资本消耗 

不论是对公业务还是零售业务,低资本消耗将是中信银行转型的一个大方向,而比较典型的业务就是托管业务。

据了解,中信银行在2014年加快了资产托管业务产品创新,在公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等领域逐渐建立了领先优势。截至2014年末,该行当年新增资产托管规模位居行业第三,托管收入同比增量位居行业第四,托管规模市场份额6.56%,托管收入市场份额4.11%,比上年末分别上升了0.71%和1.64%,市场占比连续三年增加。

数据显示,中信银行在2014年末托管资产规模为35383.0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2.9%。报告期内实现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15.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6.13%。

笔者了解到,中信银行托管业务的增长与对公业务转型密不可分。该行明确表示在托管业务上秉承“跳出托管做托管,搭建平台促托管”的指导思想和“传统与创新并举,规模与收入并重”的发展战略。不论是创新货币市场基金托管、地方商业银行理财托管,还是证券公司管理资产托管业务上,中信银行都形成了较强的行业优势和鲜明的业务特征。

“中信银行在启动零售业务二次转型过程中,对资本的消耗必不可少。而作为优势业务的对公业务就需要通过业务结构调整来降低资本消耗。这就是银行内生性利润,也是很多银行目前一再强调的。”中信银行相关人士称。

该人士认为,传统布局线下网点,扩大负债业务的模式已经需要改变。“中信银行即使在零售业务二次转型中,所强调的也是建立一些轻型网点,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